首页/ 学生园地

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青禾筑梦”实践团赴房山长流水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红栗交融,古村焕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对于乡村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学校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长流水村村民委员会的协同支持下,8月16日至8月20日,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青禾筑梦”实践团,奔赴房山区长流水村,开启了一场融合红色基因与古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之旅。“青禾筑梦”实践团围绕红色与古栗文化资源调研、沉浸式模式探索、文旅产业链构建等深入开展工作,积极践行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力求为长流水村的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红韵寻踪:在历史记忆中汲取力量

长流水村在抗战时期位于平西抗日根据地范围,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其中红色背篓小道是极具特色的红色资源。“青禾筑梦”实践团将这里的红色资源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怀着崇敬与热忱深入探寻。

 红色背篓小道见证了长流水村人民在解放战争后的奉献与坚守,每一块石板都仿佛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洪玉在调研笔记中深情地写道:“每一段红色足迹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要让这些丰碑在新时代继续指引方向。”通过这些努力,“青禾筑梦”实践团为后续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积累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为了挖掘更多真实且鲜活的革命故事,团队成员来到村书记的办公室,主动与驻村第一书记张老师等当地干部交流。交谈中,张老师讲述了长流水村现状,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在集宁战役中断臂致残的八路军蔡宾等。




    


               古栗探秘:在生态文化中挖掘价值

村内145棵百年古栗树群,是长流水村独特的生态活化石。青禾筑梦团走进栗香漫谷休闲区,详细考察古栗树的生长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当前的开发利用情况。团队成员观察古栗树的形态特征,了解其在当地农耕文明中的地位,重点与乡野咖啡、乡野热狗等网红商家沟通,探讨古栗文化与现有业态的结合点。






           创意碰撞:让红色与古栗文化深度融合

实践团来到乡野咖啡馆。我们与顾客进行深度交流,同时围绕长流水村的文化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创意研讨会。交流中团队发现,在场顾客多为摩旅爱好者,他们专程骑行至此,只为在乡野间放松身心、舒缓旅途疲惫。团队分享文创设计与活动创意,得到了顾客们的积极反馈,不仅验证了创意的可行性,更让我们进一步摸清了市场需求,为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了清晰方向。



              成果初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与长流水村村民委员会的沟通交流中,“青禾筑梦”实践团展示了初步的实践成果。团队详细介绍了“红栗双核”振兴范式,其中包括“红色基因沉浸化+古栗生态IP化”双驱动模型,以及“古栗消费链、文创传播链”双链融合体系,特别强调了红色背篓小道和乡野咖啡馆在其中的作用。




    

“青禾筑梦”实践团在这次实践活动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长流水村“红色基因+古栗文化”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不断优化方案,团队将在红色背篓小道的体验项目设计和乡野咖啡馆的业态拓展方面下功夫,用实际行动助力长流水村破解文旅同质化困境,探索出一条具有京西浅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文:顾芯萌、洪玉、刘雨晴 

图:顾芯萌、洪玉、于湘雨 

审阅:单晴雯、阿迪来   2025.8.24